中医教你痛经的原因及如何治疗!

本文已影响309人 

凡是经期或行经前后,发生下腹疼痛或痛及腰背,而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者,称之为「痛经」,而且常伴有头痛恶心、流鼻血、呕吐、神经质、倦怠、腹泻、昏厥、下腹绞痛、乳房压痛、情绪变化及眩晕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,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,冲任胞脉受阻,就是子宫有气血瘀积,月经排出困难,不通则痛。导致不通的原因有气滞血瘀、肝气郁结、寒凝胞中、湿热下注、气血虚弱等。

中医教你痛经的原因及如何治疗!

一、如何面对痛经

1.放松心情、放松肌肉、消除紧张、烦闷或恐惧心理。

2.热敷下腹部。

3.宜吃甜食及少量的酒。

二、病因、证、治

(1)气滞血瘀:证候特点为每于经前一、二日或经期中小腹胀痛、拒按、经量少,或经行不畅、经色紫暗有块,血块排出时疼痛可减,经净后疼痛自消。常伴有胸胁、乳房胀痛、情绪失控、紧张压力大者,脉弦或弦滑,属于肝气郁结。若舌质黯或见瘀点,属于血瘀。

治方:可用膈下逐瘀汤,若伴有胸胁、乳房胀痛、情绪失控、紧张压力大者,脉弦或弦滑,属于肝气郁结者,可用膈下逐瘀汤加上加味逍遥散。

(2)寒凝胞中:证候特点为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、得热痛减、经量少,经色黯淡,常伴有腰腿酸软、小便清长、脉沉、舌苔白润。中医说的肾虚包括:腰腿、下肢、膀胱、生殖器等,也统称下焦虚。胞中是指子宫,子宫虚寒。

治方:可用温经汤加附子、艾叶、小茴香,或当归四逆汤。若寒凝胞中兼瘀血,常伴有腰腿酸软、小便清长、脉沉、少腹胀痛,或经血一月见三、五次,接连不断、断而又来,其色或紫或黑,或血块或经血过多,可用少腹逐瘀汤加续断、杜仲、巴戟天、肉苁蓉等。

(3)湿热下注:证候特点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、拒按、有灼热感,或伴有腰部胀痛,或平时小腹部时痛,经来疼痛加剧,经色黯红、质稠或有块。平时带下色黄或有秽臭。湿热下注就是西医所说的骨盆腔发炎。全身症状为时或低热起伏、小便短赤、舌红、苔黄腻、脉弦数或滑数。

治方:可用龙胆泻肝汤加五苓散,五苓散中的肉桂、白术可缓解龙胆泻肝汤苦寒伤胃的副作用。也可选用芍药汤治之,芍药汤专治下焦湿热,例如以上所言湿热下注的经痛,亦可治湿热下注的泻痢。

(4)气血虚弱:证候特点为经净后或经前或经期中小腹隐隐作痛、喜揉按、月经量少、色淡、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黄、食欲不振、舌质淡、苔薄白、脉细弱。

治方:可用十全大补汤或圣愈汤。圣愈汤就是四物汤加人参、黄耆,且人参、黄耆的剂量要重用。

三、针灸治疗

(1)针或按摩合谷、三阴交。合谷在食指与歧骨间的凹陷处,略食指侧按之;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。

(2)灸关元,关元在脐下三寸。但湿热下注的经痛不宜灸关元。

痛经患者应注意精神调养,切勿在痛前有畏惧感,饮食起居须有常,经期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饮食,忌涉水、游泳。寒凉、滋腻的药物慎用,例如:黄连、黄芩、大黄、麦冬等,除非有热症。患者应配合医嘱,坚持周期性治疗。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