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国籍的海上村落

本文已影响292人 

在马来西亚、菲律宾和印尼三国海域的交界处西里伯斯,有一个叫做“仙本那”的地方,那里生活着一群巴瑶族人。他们世代漂泊在海上,以捕鱼为生,人口仅有6000人。“巴瑶”在印尼语里是“海上之民”的意思,这个古老的民族常被喻为“海上的吉普赛人”。

仙本那周边海域岛礁星罗棋布,从镇上坐快艇出发,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一个小岛。许许多多的木墩茅草水上屋鳞次栉比,错落在小岛的浅滩上。独木舟穿行于水屋之间,远处是碧海蓝天,仿佛走进了洪荒年代。

没有国籍的海上村落

巴瑶族具体的起源众说纷纭。他们肤色较深,头发的末端常常有些许发黄。生活中,他们通常用部落的名称来称呼自己。导游阿忠说,巴瑶族使用的巴夭萨玛语属于菲律宾的马来-波利尼西亚语分支,其起源很可能与菲律宾有关。

有传说讲,巴瑶族起源于马来西亚柔佛州苏丹的皇家卫队,在护送苏丹新娘的路上,新娘被文莱苏丹绑架,因无法完成任务,卫队成员就在海边住了下来。也有说法是,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灾中被冲走,她的父亲沉浸在悲痛之中,派遣部下出海寻找,并下令他们找到公主后才能返回。这些奉命寻找的人,因无法找到公主,只能留在海边,于是就成了巴瑶族的祖先。

不过,我更相信这种说法:巴瑶族人是从菲律宾迁来的难民,因历史上菲律宾常发生战乱,许多渔民流离失所。他们的祖先为逃避战乱流浪到这个海上“世外桃源”,成为居无定所的“海上浪人”。由于长期被当地政府禁止踏足陆地,他们只能在浅海的珊瑚礁上搭建房子,以海为家,或以船为家,世代居住海上,过着无国籍的游牧生活,没有身份、没有学校、没有医院,几百年与陆地近乎隔绝,形成了一种原始的生存状态

没有国籍的海上村落 第2张

如今的巴瑶族人依然住在高高架在水上的房屋里,早年的独木舟已经越来越少了,因为能够制作独木舟的大树已找不到了,于是他们学会了制作一种叫“莱帕-莱帕”的小船。每天清晨,巴瑶人就早早起床,开始一天的潜水和捕鱼。巴瑶族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,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,寻找鱼类以及海参。

这一带海域近千种的鱼类足以让他们不用发愁每天的食物。潜水时,他们会佩戴手工雕刻的木质护目镜,手持利用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具。海参不仅是巴瑶族的美食,也用来换取大米、饮用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。

这里没有政府管理,也没有文化娱乐设施,所以人们白天捕鱼,晚上便造人。巴瑶族家庭少的生五六个孩子,多的生十一二个。你问不到这些小孩的年龄,因为他们的父母也从不记这些。时间在这里是模糊的,清晰的只有每天的日出日落、潮涨潮落的时间。世世代代的海洋生活锻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。小孩子最先学会的不是走路,而是游泳;不是说话,而是划船。征得主人同意,我登上了一家在浅滩上打桩柱、用几根木桩支撑起的高脚屋。屋四周是用棕榈叶编织的护墙,前后左右上下都通光通气,木条拼凑的地板,里面有几件炊具,女主人正在做饭。巴瑶族女子喜欢在脸上涂抹防晒的香粉,既可以防晒、祛痘,还可以缩小毛孔、减少皮肤出油。

没有国籍的海上村落 第3张

巴瑶部落传唱着一种被称为“IkoﻢIko”的史诗般的歌曲,如果不间断地唱,这首歌可以一直持续两天两夜。歌词里记录着巴瑶的历史,包括他们到过哪里,看到过什么海洋生命,海的精灵在向他们传递什么信息……对巴瑶人来说,海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生命活体,水流、潮汐、珊瑚礁都是有灵魂的,他们敬畏大海。

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,请勿转载、抄袭或改写。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